2018-06-21 星期四
21
五月初八戊戌年 【狗年】戊午月 甲申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的风俗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1 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到了夏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碗面。而且吃面还和长寿有关,“面长”和“绵长”同音,吃面,也就寄予了生命绵长不绝的美好愿望。
2 夏至凉饮:绿豆煮汤
夏至一到,天气炎热人们易食欲不振。绿豆是药食两用的夏令佳品,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渴。
绿豆汤煮法各异,有薏仁绿豆汤、百合绿豆汤等,不过体质虚寒的人也不能频繁饮用。
炎炎夏日,喝一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清透的汤水,Q弹的糯米,加上双扣的绿豆,吃起来别提有多爽了!
3 夏至杨梅满山红
这个时节,正逢杨梅上市,所谓夏至杨梅满山红。夏至不吃上一些杨梅,岂不是太可惜了?
漫山满坡的杨梅林,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使人心醉,把采摘的杨梅带回家,一不留神就能吃一大盆。
夏 至 养 生
1 运动养生
夏季多闷热懒散,提倡适量运动以振奋阳气,提升精神。
但在运动过程中要考虑到“暑易伤气”,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锻炼,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避免汗出过多损伤阳气。
2 饮食养生
夏至饮食调养,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宜食苦酸咸。这类食物如苦瓜、莲子、葡萄等,可以补心气、固肺气。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以免损伤脾胃。
另外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是因夏季阳气外散,人们又多食生冷,容易内生寒湿,食用生姜可以散寒祛暑、开胃止泻。
3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这是遵循夏季日照时间长,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即夏季适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贪凉,不宜长时间开空调送风,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同时,从夏至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中午合上眼睛睡一会,晚上好好休息,能更好的达到阴阳和谐的养生目的。
夏 至丨苦 和 酸
苦
在夏天,适当的“吃苦”可以促进食欲,现代研究也发现,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强人体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夏日宜多食用的苦味食物有:
1.在苦味食品中首选是苦瓜,据《本草纲目》记载,苦瓜可“除烦热,解劳乏,清心明目”,苦瓜熬汤,可以防治中暑、治疗夏季腹泻等。
2.除了苦瓜,夏季可降火清热的蔬菜还有莴笋、芥菜、芹菜、油菜心等,可交替适当吃些。
3.荞麦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及钙、磷、铁、镁等,性凉味甘,其中的苦味素能消食化滞,除湿解表。
酸
气温高的夏季会让人食欲减退,只想吃清淡的东西,结果叫人浑身无力。在炎热的季节里,为了增进食欲,不妨多吃点带酸味的食物:
1.夏季出汗多而易丢失津液,番茄、柠檬、乌梅等酸味水果,能敛汗止泻祛湿,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2.夏季喜食生冷,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夏至,是一个缤纷灿烂的季节。
万物极盛,绿茵渐浓。
耳边蛙声一片,莲叶何田田。
麦谷满仓说丰年,蝉鸣声声不间断。
《夏至日作》唐朝·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左河水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夏至》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夏至避暑北池》唐代·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竹 枝 词》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蝉曾代表禅
《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意思是说,夏至日到了,人们可以割鹿角了,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了,半夏、木槿也开始开花了。
古往今来,有关蝉的诗词歌赋很多,多是借物言志、借物抒情,或高亢或幽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唐 · 司空曙《新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 · 虞世南 《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唐 · 戴叔伦《画蝉》
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
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
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宋 · 陈允平《垂丝钓》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宋 · 朱熹 《南安道中》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 · 白居易《早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 宋 ·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唐 ·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 · 雍陶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 · 李商隐《蝉》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唐 · 李郢 《蝉》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唐 · 陆龟蒙 《蝉》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唐 · 薛涛《蝉》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xuān]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宋 · 苏轼《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 · 骆宾王 《在狱咏蝉 》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唐 · 子兰《蝉二首》之一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五代楚 · 刘昭禹《闻蝉》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唐 ·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
——唐 · 元稹《送卢诗》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唐 · 卢殷《晚蝉》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唐 · 雍裕之《早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 · 柳永《雨霖铃》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唐 · 贾岛《早蝉》
悄悄山郭暗,故园应掩扉。
蝉声深树起,林外夕阳稀。
——宋 · 游九言《闻蝉》
新蝉终夜叫,嘒[huì] 嘒隔溪濆[fén] 。
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唐 · 贯休《闻新蝉寄桂雍》
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
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
——唐 · 贾岛《闻蝉感怀》
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
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唐 · 方干《听新蝉寄张昼》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唐 · 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 唐 · 耿湋《听早蝉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
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
——唐 · 杨凝《与友人会》
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
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
——唐 · 戴叔伦《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 唐 · 赵嘏《风蝉》
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
—— 唐 · 鲍溶《闻蝉》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 唐 · 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 唐 · 杜牧《闻蝉》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 唐 · 白居易《早蝉》
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 唐 · 陆畅《闻早蝉》
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 唐 · 李咸用《早蝉》
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
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
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
—— 唐 · 刘兼《新蝉》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 唐 · 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媒体,不代表云南188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