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是道歉,这篇确实憋得太久太久,过于久,以至于我差点都没记起之前的(上)写的些什么
不过
想想,要写“成都”这个城市
我基本都是头皮发麻,无从下腿,手脚无措的”着急忙慌“
删了又写,写了又删
像极了一个“小媳妇”遇见心仪的“小鲜肉”而呼之欲出的渴望和被世俗的约束
如果我说,成都这个城市,其实哪哪儿都好吧,你们会说你个本地人溜须拍马吹嘘玩的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套路
不过,按美国人口法规中的“落地说”,我当初并非被我母亲生育在成都省,是个完全的绵阳人,虽然还没断奶,就被送走。
注意,麻烦你们注意,是送走,不是送人,所以我,一句绵阳话都不会讲
如果我说,成都这个城市,哪怕有一点点不好吧,你们又要说你个卖国贼喝了几天洋墨水,爬回你的泰国老家吸雾霾去
不过,按欧洲人口法规中的“血统说”,我母亲是地道的成都人,和一个道地的重庆人也就是我爸自由恋爱发生关系后孕育了我,我算是个“混血儿”,。
所以,这就是,一个爱成都的绵阳“混血儿”的一片真情告白般的信口雌黄。
那好
说到成都,肯定绕不开讲“吃”,好吧,我就讲讲这个从小看我长大的城市还有什么“好耍”的。
算了,麻蛋,还是讲“吃’吧
火锅
重庆人讲成都火锅"西撇"(差劲),我身边的成都人好像很少还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而恰恰是正当重庆的亲人们想进一步阐述但苦于又找不出结构性突破口的时候,成都人一般会自作聪明的补上一句
在我们成都,吃的是“串串儿”,注意儿化音
!@#¥%……&*()—
这,几乎是一种自杀式的一问一答,有的人说“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
放屁,我从来吃就没把 “串串” 、“火锅”和 “冒菜” ,吃出一个味道来。
有人说:东门“鸿社”好吃,我去的那几次排得清口水跟到流,好不容易弄个座位坐起就好像身处在一个玻璃罩子里面被人用鼓槌在外面追打一样的吵杂,味道,还可以,主要是排得清口水跟到流
有人说:玉林“飘香”好吃,我去的那几次排得清口水跟倒流,好不容易... ...味道,还可以,主要是排得清口水跟倒流
有人说:圣灯“正源”好吃,我去的那几次排得清口水跟倒流,好不容易... ...味道,还可以,主要是排得清口水跟倒流
好嘛,那你们都知道了,我也就不废话了,所谓的“小龙坎”,“大龙燚”,“大镰刀”,“小喘喘”,只要排队排一个小时以上的,都不会不好吃到哪里去
所以,我的准则是
我从来都不吃没有免费瓜子等排队的火锅
从来也不错峰吃火锅
一见门口今天没排队,掉头就走
既然,你早已经知道,“吃火锅这玩意儿其实都是那么回事主要看心情和人物剧情”这个真相时,还不如自我修复而得到一个良好和完整的消费体验,同理,也可以用在夫妻家庭生活的处理之中。
不信,你可以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吃火锅然后选个你最喜欢那家坐进去点上菜试试
亦或是,完全“禁欲”一到两个月(视个体差异)再洗白白香香躺你老公老婆床上试试
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当然,10000个人其实就有10000种火锅口味
所以,当你吃到喜欢那种味道的时候,千万别犹豫,赶紧“撵”(夹菜)莫多说话,不然,被隔壁那几个试着试着味道和老嫩就都整完了,你又不好意思再点个一模一样的菜。
关键是,说不定下盘你再去光顾的时候,厨师们又忘了“油水比例”弄出来的又不一样,除非是那些火锅连锁店里机器人们炒出来的“生态底料”。
所以现在我
要吗选择正点去排队吃他们
要吗选择在家里自己吃自己
炒菜馆子
写到这里,我点了支烟,把茉莉花吐回杯子里,默默的叹了口气,哎
活到这么大,我对三个菜基本具备了不需要动嘴,在脑子里YY就能吃饱的状态,它们分别是
1. 回锅肉
2. 肝腰合炒
3. 鱼香肉丝
现在到大点的馆子请客吃饭,很难点到这几个菜,肉丝肉片那些很不好弄上桌,就算是勉强弄上桌子,也会被认为是在"装怪”,端上来的基本不是”架势”冒干冰白烟的“硬菜”,就是名字取得奇奇怪怪吃到嘴里还猜不出是什么的“惊喜”。
楼下的“苍蝇馆子”倒是每一家都不会错过这几味,除非那天 猪儿八的腰子请假,或者厨师懒得不想打整,但是味道嘛,就不多说了,也就是刨口饭,饭,还“稀溜耙”(软)
不过一说到问题,全部都在 “猪” 身上
猪没割肾没腰子
猪肉没以前香了
猪肉没以前干了
猪吃的没以前干净了
猪... ...
幸好它几爷子已经在你们的筷子上了,不然非要翻起来找你们要个说法
家里面的厨师一般不自信,都要求客人们尝个咸淡,不要紧的,鸡精味精你敞放三
也难怪,我大概调研了一下,目前只要具备两个基础基本就可以胜任一切路边餐饮的厨师
认识字
需要看清楚各种调料包的说明书,比如 小龙虾 绝味包,蒜香排骨 秘制酱料包, 拌菜一绝 豆豉红油 等
2. 耍得来手机
需要查看各种菜品的制作过程,比如 3分钟教你做菜,8分钟成为大师 等
所以,我经常到“滇味”吃炒菜,不管是在少年宫旁边还是骡马市口口上或者是现在已经搬到金沙遗址对面,只不过上个星期弄上来的“锅巴肉片”可能是因为才搬了家比较紧张,没“响” 。
滇味新店有点怪zaza的,弄个盒盒儿装菜,一下子失去“双盘”的快感和乐趣,也奇怪,原来敞放在外面的腰片都没什么味道,现在冰箱里面拿出来的反而吃起“骚呼呼”的
顺便说一句,这家除了打麻将不眨地,肝腰炒得还可以
面
我老婆兰州人,看我写下这个小标题,不怀好意的一笑
劳资才不理她,不过说起来,敢在成都写面馆子,也是不是找死的找死
今天不说东南西北门咔咔角角哪些面铺子,也不说哪些粗面细面耙(软)面硬面,更不提那些奇葩老板离谱的价格
只关注一个话题,四川人吃面
到底是吃哨子,还是吃面?
记得好多年前,和朋友到金牛奥体中心后门吃“素椒杂酱”被龟儿子吃出来加哨加哨加哨拼哨两个人50多元钱,我只要了2两素椒,送的面汤,吃了最多4片烫的莲花白
我有种被时代抛弃的伤心,急于找补的小情绪也开始学到人家大中午跑去肖家河板凳站在门口就喊,生怕人家听不到,“加哨!拼哨!", 得到的答案却是
**没得!
**更没得!!
**哈哈哈,这个时候你想啥子?!!!!!
好嘛,鳝鱼,A,先不慌
面多! 面多!! 记住招呼挑面的, 面多哈!!!!
随便说一句,我吃面基本不挑,主要看泡菜好不好?
问问大家
吃面,到底是“面”,还是 吃“哨子” ?
(格老子好险,自动联想最后一个词是.................嫂子)
(未完待续)